論文: |
〈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應用倫理評論》,第56期(2014.04),頁9-22。 |
|
〈德性、關懷與公義實踐----當代德性倫理學復甦的挑戰〉,「生命心靈與哲學實踐」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14年5月17-18日 |
|
〈關懷倫理學的哲學諮商觀點及其問題〉(與游惠瑜合著),「哲學諮商與實踐智慧」學術研討會,台北:華梵大學哲學系,2013年5月26-27日 |
|
〈關懷倫理學取向的幸福哲學教育〉(與游惠瑜合著),「哲學教育與教育哲學」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2013年5月16-17日 |
|
〈「法權-公民社會」與「倫理-公民社會」之間:論羅爾斯與康德政治哲學中的糾結與分歧〉 ,《揭諦》第24期(2013.01),頁169-200。 |
|
〈民本與民主的鴻溝—以盧梭、黃宗羲與羅爾斯為例的反省〉,收入華梵大學哲學系主編,《勞思光思想與當代哲學文化》,頁260-273。台北:華梵大學,2012。 |
|
〈「利害關係者民主」中的隱喻及其問題〉,2011年台灣哲學學會學術研討會:真理、善與生活──哲學之饗宴。台北,台北醫學大學,2011年10月22-23日。 |
|
〈隱喻或規範?──利害關係者民主中「民主」的要素〉,第二屆『道』與『德』研討會──中西倫理學的新視野。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系,2011年5月21-22日。 |
|
〈關懷與友愛──康德論德行義務及人的終極目的〉 ,《哲學與文化》(A&HCI),第36卷,第2期(2009.02):頁93-117。 |
|
〈康德文化哲學中「目的」理念及其問題〉,收入華梵大學哲學系主編,《文化哲學的理念與實踐》,頁309-323。台北:華梵大學,2009。 |
|
〈目的論與義務論的交會點:康德論促進他人的幸福為目的〉,台灣哲學會「科學、規範與實踐理性」學術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2008年10月25-26日。 |
|
〈康德論商業組織及其蘊涵的意義〉,「文化與變遷」學術研討會。台北:醒吾科技大學,2008年1月22日。 |
|
〈企業作為一個道德社群──一個康德式的觀點〉, 應用倫理學學術研討會,宜蘭:佛光大學哲學系,2006年5月5-6日。 |
|
〈企業倫理中涉利者理論的證成──一個康德式的觀點〉,《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8期(2005):頁71-92。 |
|
〈政治參與與價值中立--從羅爾斯和雷茲的不同立場說起〉,《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6期(2005):頁35-52。 |
|
〈書評:琳夏普•裴恩:企業價值創新〉,《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8期(2005):頁167-71。 |
|
〈以心著性或以意著性?--劉蕺山誠意慎獨之學的定位之疑義〉,《儒研中心通訊》,創刊號(2004)。 |
|
〈孟子為什麼不是康德所批評的「道德的狂熱」?〉,「康德與儒學」學術研討會,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2004年9月24日。 |
|
〈台灣SARS疫情事件中媒體的商業倫理〉,《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8期(2003):頁20-24頁。 |
|
〈網路隱私權政策的商業倫理問題〉,《應用倫理研究通訊》,第23期(2002):頁44-53。 |
|
〈從價值多元論思考多元入學方案〉,「儒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花蓮,花蓮師範學院:鵝湖月刊社,2002年12月28日。 |
|
〈網際網路中隱私權政策的倫理問題〉,《通識年刊》,第二期 (2000):頁89-109。 |
|
〈中論對「時間」的觀點〉,《中國文化月刊》,第238期(2000):頁45-58。 |
|
〈釐清安樂死的立法範圍〉,《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第3期(1991.03.06):頁12-16。 |
|
〈卡爾波柏的否證論及其問題〉,《東海哲學》,第7期(1985):頁3-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