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系曾慶豹、郭梨華、劉俊法、吳惠齡、林約光老師受邀出席2025年4月9日至12日由中國武漢大學台灣研究所、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與武漢大學哲學學院舉辦之「中國哲學的多向度思維」學術研討會議。

檔案下載:[會議回顧]資料由武漢大學哲學院提供

【会议回顾】“中国哲学的多向度思维”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5年4月9-12日,“中国哲学的多向度思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本次会议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哲学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传统中呈现的多向度思维与东西哲学对话视域下的创造性发展。在中国文化的广阔土壤中,不同文化思潮经过长期碰撞、融合与创新,铸就了中国哲学独特的多向度思维,多向度的思维方式,是使中国哲学历经千载风云变幻,能够生生不息,延绵发展的重要原因。此次会议为两岸三地进行深度的思想对话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对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展贡献了丰富的思想智慧。

会议开幕式于10日上午举行,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廖璨璨副教授主持,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曾春海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郭梨华教授,武汉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副主任余来明教授分别进行开幕致辞。

202504901

廖璨璨副教授首先对各位与会学者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对担任大会主持工作表示荣幸,希望通过三家主办单位共同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海峡两岸学者的深度交流,以共同推动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

202504902

曾春海教授指出,历史文化的人文智慧是塑造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回顾历史,重温经典,关切生命的深层意义与崇高价值,继承传统思想中敬己济人的人文精神,在与天地同流共化的互动过程中开显生命真义;面对未来,要心怀价值理想,充分发扬自我设计、抉择和实现的能动性。发展中国哲学,既要立足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又要保持开放包容的精神,与多元文明在平等和谐的对话中实现思想的互补共济,使中国哲学发展成为融贯古今中西,能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贡献的一种前瞻性、超越性、综合性的哲学智慧。

202504903

吴根友教授从国际政治社会的角度,阐述中国哲学的多向度思维在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当代中国处于深度参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和历史使命。此次会议讨论中国哲学的多向度思维,同时是对全球化发展这一世界历史课题进行的回应,有助于为当代人类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更多选择的文化工具。发展中国哲学,需要重拾自身民族的文化资源,吸收传统思想的智慧,同时解放哲学思维方式,借鉴西方的各种优秀思想传统,以形成多元的当代中国文化与哲学思维。吴根友教授最后预祝本次学术探讨会圆满成功,并取得丰富的学术研讨成果。

202504904

郭梨华教授对主办方的邀请以及各位学界同仁的到来表示感谢。郭教授指出,通过多向度思维的交流,有助于超出单向度以及惯性思维的影响,通过不同的学术研究之间的激荡碰撞,激发中国哲学思想的创生活力,使其取得更圆满的发展。

202504905

余来明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内在具有一种智慧,能够在与不同文明的互动过程中,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将世界上的优秀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余教授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建立起两岸三地学术深度的对话,共同探讨新时代下如何延续民族文化根脉的重要议题,并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举办此类学术活动,促进两岸学者之间密切友好的思想交流。

202504906

第一场学术报告由武汉大学黄燕强老师主持。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曾春海教授,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暨哲学学院吴根友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郭梨华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储昭华教授,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曾庆豹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佐藤將之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教授分别作学术报告。

202504907

曾春海教授的报告以“自由与自在:以嵇康《释私论》‘越名教任自然为切入点”为主题。曾教授认为,“名教”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道德礼法体系,具有内在价值和维护人伦社会秩序的积极意义,至于汉代,名教被异化为掌权者排除异己、束缚民众的宰制工具,深受老庄道学思想影响的魏晉名士以道德意志的自由反对名教的钳制。嵇康在《释私论》中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越名教”即批判扬弃异化的礼教法制,“任自然”即任顺万物的自然本性,维持自在安然、天机自张的生命状态。这种道家式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意趣是检修名教轨道的清净智慧和消解名教与自然之冲突的润滑剂。曾教授借助西方弥尔的自由主义思想、麦金泰尔的社群主义理论,省思魏晋的礼法之治与魏晋士人的自由观,指出名教与自然二者在根本上可以相互协调、连结贯通:以公正之心推行合情合理的道德礼法规范,是维持伦理情感和社会良序运转的必备机制,以尊重公民伦理为规范的个人自由,是维护个体差异和社会多元价值的内在前提。

202504908

吴根友教授的报告以“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厚德载物’精神”为主题。吴教授指出,道家用自己的方式创发了独特的天人合一与厚德载物的观念。老子用天道观阐发天人合一的思想,以道为自然秩序和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表明处理人事与奉行天道都共享自然的原则。在庄子那里,天人合一的思想特色主要体现在社会政治管理方面,强调“以人合天”,社会政治管理要尊重与守护人自然天真的内在本性,反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老子用诗意的方式表达厚德载物的思想观点,“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生之德畜之”表明道德具有密切的内在关联,德表现为顺从于道,道生万物亦须辅之以德,才能使万物生长。庄子肯定美德对于人生在世和社会发展的正面价值,认为有德之人能够不受得失成败的纷扰,保持心境的平和,表明“厚德载物”使人具有内在的精神定力。在政治哲学层面,庄子提出了君源于德而诚于天的美德政治理念,以及至德之世这样天道周遍运行的理想社会图景。

202504909

郭梨华教授的报告以“曾子的身体观与心灵模式”为主题。曾子的身体思维涉及的内容,包括在孝道中对于身体不敢毁伤的践履,在学习与品性修养中,保持自主性与内省的要求,在人际伦常中,将他者纳入身体对待的人文关怀精神。曾子的“心灵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其一,经验修养中的“身心”互相作用层次,品德修养以中心价值为引领,以“身”的反馈为增益,二者互为作用以精进德性;其二,“心”为身之主导的层次,强调心灵具有主宰性、根源性的地位,并由此层次知“心”有趋善、辨善之能力与作用,再由此“心”而知其具有形而上之道德心之特质。郭教授还将曾子思想中的“自我”区分为三个层次:其一,“身体观”视域下的伦理关系之“自我”,强调与父母关系下的“自我”,所展现的是伦理根源的确立;其二,“忠恕”视域下伦理关系的“自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模式让他者得到尊重而觉知“德”的重要;其三,“成己”视域下的“自我”,是强调“内圣”的“自我”,融贯在人的身体与心灵中,并以之为道德追寻的根源与目的。

202504910

储昭华教授的报告以...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之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天的深层意义”为主题。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这一命题通常被视为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的典型标志和集中体现,并且将其与现代民主政道互释。储教授认为将此命题补正改释为“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是不成立的,这种解释偏离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整体立场,并且会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实质性内容构成误解和遮蔽。放置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整体语境中,此命题实指“天”为天下的真正所有者,“天”具有两重意义,在功能性意义上,天为王权统治秩序提供合法依据,为大一统执政奠定深层的理论根基;在规范性意义上天的公正无私要求王者为天下人谋求普遍的福祉。最终,“天下乃天下之天下”这一命题的实质是以天为本源,以共享为内在精髓,以王为依托的公天下,其目的是实现公天下的普遍期待,但实质上又是一种私天下,导致天君和民之间的对立,因此这一命题在最初就存在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张力,并且只能遮蔽而不可能真正化解这一矛盾,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最深层的矛盾所在,并最终决定了中国近现代政治必然的发展趋向和演变的基本形态。

202504911

曾庆豹教授的报告以“新文化运动与佛化基督教:论张纯一对基督教的改造”为主题。在近代中国,除了西学东渐带来的文明冲击,源于中国本土的思想也对基督教构成了挑战。在新文化运动的思潮背景下,张纯一提出了“佛化基督教”,试图借鉴佛化运动的成功经验,对基督教进行一种真正本土意义上的自我改造和革新。“佛化基督教”是一种以“佛化”为手段改造基督教的运动,通过佛教与基督教教义融通互释,去除犹太文化,脱弃一神观,批判无形偶像,超越文字崇拜,删订圣经,包容祭祖拜佛等方式,用“革心”(出世法)为改造社会的“革命”(世法)努力。其改造虽然不成功,但在当时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一股力量。

202504912

佐藤將之教授的报告以“重谈《中庸》的撰写、编辑时期和其目的”为主题。佐藤将之教授主要谈论了三个问题:第一,《中庸》的成书年代究竟是出自先秦的子思,还是出自秦汉大统一时期;第二,《中庸》是否有内在一贯的思想脉络,抑或是不同阶段思想较为分散的文献组成的合集;第三,《中庸》以“诚”为核心的后半部和其他前半部在思想理论上是否能够整合起来。佐藤將之教授通过对《中庸》文本严谨细致的研究,以及与《孟子》等相关文本的比对,得出两个重要结论,第一,《中庸》的道论和物论来源于道家思想,第二,《中庸》中出现频繁的复字和一些重要概念晚出于先秦。他据此认为,《中庸》应是秦汉政治思想环境下的文献汇编。

202504913

李巍教授的报告以“时空模型:AI与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工具”为主题。李巍教授简要介绍了AI的发展历程及核心特点,认为AI算法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高精尖的应用技术。通过建立文本之间深层的语义关联,AI算法能够应用于对简帛出土文献思想脉络的研究,大幅度提升专家学者文本分析的效率,为人文研究的创造性和审美趣味开拓出广大的空间。除了能够提取海量文献中特定思想的文本内容,AI在克服人文研究的主观性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能够确保处理底层概念的客观性,有助于厘清哲学中难以名状的抽象思想观念。AI算法甚至有望于对思想脉络的发展进行时空维度上的建模,追溯重要思想概念从具体经验演化为抽象概念的时空历程。

第二场学术报告由台湾辅仁大学曾庆豹老师主持,武汉大学肖航老师评议。台北科技大学李新霖老师以荀子的“礼有三本”为“礼”的根源性原理,“三本”是后世将“天地君亲师”并列的根源,台湾三祭礼则是对“三本”的落实。中国文化大学的陈佩君老师指出庄子才性观不同于魏晋才性论在个体先天资质上“不可逃,亦不可加”的绝对限制,《庄子》的才性观开放了人们突破自我限制的可能性,体现了真正的齐物精神。台湾辅仁大学的吴惠龄老师则以《庄子》的“知”为核心,将“知”分为“知”与“能知”,根据“知”与“能知”的主动性,说明庄子哲学中的“主体性”的思维。武汉大学的李健君老师将《老子》与多向度思维相结合,依托老子哲学对当代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以及目前老子哲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省思。澳门大学的李庭绵老师站在后比较哲学时代的立场,以天下主义和天下体系等为实例,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如何参与当今的哲学活动与哲学对话,如何让中国哲学成为活的哲学。评议人肖航老师围绕台湾三祭之礼的现实关切,庄子才性论与魏晋才性论的关联,庄子哲学中“知”的多样性,诗性语言的特点以及现代汉语哲学的理论视角等问题进行了评议。

第三场学术报告由武汉大学李健君老师主持,台湾辅仁大学吴惠龄老师评议。台湾辅仁大学的刘俊法老师主张沃尔夫实践哲学“义务”的观念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启发,沃尔夫的“义务”观念间接透过鲍姆嘉为康德的义务论所继承,中国哲学实际上通过沃尔夫实现了对启蒙运动的影响。武汉大学的肖航老师基于方东美先生的超越内在之本体论与机体主义之方法论,说明了其哲学中“情”贯穿生命精神的关键地位,指出是“情”其在生命精神所凝结而成的文化,是他追求诗人、圣哲、宗教家的统一人格的体现。台湾辅仁大学的林约光老师在对超越概念之界定与分析的基础上,从超越性与天人合一的角度对多玛斯的超越论哲学与新儒家牟宗三进行对比,提出以多玛斯哲学补正牟宗三哲学中“境界”义的超越与“存有”义的超越相混淆的问题。武汉大学的陈晓杰老师对“东亚儒学”研究时段集中于“近世”的时间段选择性偏好进行宏观层面的考察,他认为儒学在东亚的发展在近代实际上并未停滞,只是东亚儒学在近代的中心已经逐渐从中国转向了日本。武汉大学的马晓见老师通过考察魏源《皇朝经世文编》文章编次,透视了魏源将传统的君、公、卿、士、庶人五阶层改造为师长、臣、士庶三阶层的社会阶层改革理想。吴惠龄从方东美先生的理论贡献,超越这一语词的使用,东亚儒学概念使用的模糊性以及编目背后的思维空间等问题展开评议。

第四场学术报告由台湾辅仁大学刘俊法老师主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黄燕强老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廖璨璨老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刘沁老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宇老师分别作学术报告,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陈佩君老师进行评议。

202504925

黄燕强老师的报告以“明清之际的经子关系论与启蒙思潮”为主题。明清之际伴随后蒙思潮的盛行,以及出于回应西学冲击的需要,先秦诸子学出现了复兴的现象。黄老师从三方面谈论了明清之际的经子关系:第一,从方法论和思想形态、道学传的存备、清代的目录著作如何安放理学著作三个方面,展开经学与理学之辩,涉及探讨理学属于经学还是儒家内部一种学问形态的问题;第二,如何解释四书,尤其《大学》《中庸》两篇在明代目录著作中的升格,以及在清代四书从圣经地位还原为传记或儒家史书的现象;第三,从明清学者对先秦诸子学的态度,以及从义理角度关注经子之间的互动来探讨经子之争。黄老师指出,关注经子之间的互动交融,有助于呈现中国哲学思想更新发展的内在机制。

202504926

廖璨璨老师的报告以“晚明中西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易学与历学”为主题。晚明之际,诸多学者对理学的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等形上形下的体用建构理论重新进行反思,以及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传教士带来了不同的历法计算方式,对中国古代传统历法造成了冲击,致使晚明思想界的易历关系出现了颠倒现象,其中以方以智的“质测通几”学为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质测通几”说强调运用自然哲学的考证方式,实现“即物以穷理”,是对宋明格物说的新发展。廖璨璨老师通过“岁差”和“静天”两个具体事例说明方以智如何采用易学方式处理天文历法问题,并借此体现晚明中国士大夫如何利用自身传统资源回应西学的冲击问题。

202504927

刘沁老师的报告以“朱熹‘理一分殊”思想新探”为主题。“理一分殊”是朱熹哲学中从本体到方法论的根本原则。“理一分殊”是程颐回应样时对张载《西铭》的批评提出的命题,朱熹接续程颐的思想进路继续深化,将其从伦理秩序的原则推至关涉天地人的本体性原则。“理一分殊”是一个无限的互嵌结构,“理一”贯通于所有的“分殊”之中,“分殊”具有彻底性,无限的“分殊”推至极至就是“理一”。从方法论而言,在朱熹形而上的体系建构中,朱熹总是借助一个中介来揭示某个概念的真义:从本体论而言,“理一”是仁体,自身包含无限差异的分化与生长,在发用过程中,自然地在其中表现为差异和节次。作为天理流行的本体,原发的天地之心,“理一分殊”本身就是世界的进程,是事物生生以及创造无限可能性的根源。“理一分殊”同时是对中国哲学中“两—”思想的深化与表达,应用于对周敦颐的太极图阐释中,“理一分殊”表现为太极自身展开的根本倾向,无形而有理的太极通过自身差异的分化产生阳动阴静的本体,阴阳的互嵌结构就是差异性彻底化的体现。就此也可论证朱熹的哲学是一本论,“理一”是永远处在自身差异化之中的统一。

202504928

李宇老师的报告以“时空结构与政治秩序:《管子·轻重己》祭祀行动的生成机制探究”为主题,通过对《轻重己》篇八分历生成机制的探究,得出八分历遵循了太阳在黃道的运行规律。李宇以冬至至春始的46日为例,分析此时段设定的祭祀对象、祭祀物品和祭坛选址的意义,经研究发现这些设定是严格遵循了太阳运行轨迹的结果。《轻重己》中以祭祀事宜为主的人文规划属于“知识体系”,其人文层面的理性选择基于真实、严密的天文知识,由此呈现出来的人文因循天文的秩序层次展现了《管子》政治行动的独有特征。管子对天文知识、时空结构、政治秩序、权力以及神圣性等问题的探讨,体现了古代学者以天文知识为基石,以君主的仁体修炼为保障,以治国理政牧民为目标,进行整个知识生产的过程。

会议闭幕式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刘沁老师主持,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郭梨华老师、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林约光老师、澳门大学哲学系李庭绵老师、台湾大学哲学系佐藤將之老师对本次大会进行学术总结,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李巍老师进行闭幕致辞。

202504929

郭梨华教授表示在两岸学界思想上的交流中获益匪浅,认为开放性、有深度的思想对话,是吸收新知,开启新智与广阔思维视野的重要途径,在内容议题上,学者们学术汇报的思想跨度从先秦一直纵贯近现代,涵盖传统性义理诠释、东亚儒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体现了多维度多元化的格局视野,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深远绵长的思想智慧。郭老师认为,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的时代,在多元文化交融激荡的局势下,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本位,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增进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通,同时重视现代技术对人文学科发展的推进作用,勉励各位学者同仁集重头之力,共同促进中国哲学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对年轻学者出色的学术成就表示赞赏和鼓励。

202504930

林约光老师表示,中西文化虽然在文化背景和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存在共同面临的本质性问题,这为不同文明交融互鉴,激发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催生新的思想智慧提供了契机。林约光助理教授还提出要重视未被同化或殖民化的原住民族哲学,这种文明同样具有探讨天人关系的哲学维度,增强对这些文化的研究有助于发掘新的人类思想资源,启发学界对人的本质和生存境遇进行多维度的思考,以期更好地回应时代课题。

202504931
李庭绵老师表示各位学者的报告都高度契合中国哲学多向度的思维这一会议主旨,在学者们的学术汇报中广受启发,同时对武汉大学能够荟聚众多学界同仁进行深度的学术交流表示感谢,表示此次会议对增进海峡两岸三地学界的互相了解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202504932
佐藤将之教授认为,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已经是过去的思维方式,更好的思考方向是站在中国哲学的角度观看世界思想和人类的整体历史。佐藤將之教授将中国哲学产生的契机总结为五点:第一,在思考中国哲学的开端这一问题之前,已经有中国哲学,所以才能够谈论这一问题;第二,16世纪的传教士来华,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第三,近代学科建制的发展和对传统汉学的翻译,促使学者用哲学思维方式看待中国问题;第四,近代学者在吸收西学的基础上推动了中国传统学说向近代转型;第五,近代学者用世界性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在对不同哲学的理解比较中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赓续。佐藤將之教授认为,世界哲学是未来学术发展的大势所趋,站在世界角度,充分吸收各文化优秀的学术资源,推动文化间的共济共享,以增进人类福祉,是21世纪哲学的重要使命。

202504933

李巍教授认为,多向度思维的精髓揭示天人之际的丰富意蕴,后,在于从多元视角迪哲思与诗性之境界,追求整体与和谐之理解,重视哲学思维的“多向度”,是避免单一思维范式的局限与僵化,激发学术创新源泉的重要方法论。在当今全球化日益加速,东西方哲学对话日趋深入的背景下,以及在古典范式向现代范式转化的过程中,中国哲学所展现的多向度思维方式,蕴藏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于发展潜力,契合当今世界哲学发展的思潮,有助于跨越文化壁垒,推动跨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为世界哲学贡献新的视角与智慧。最后,李巍老师对与会全体成员表示感谢。
至此,“中国哲学的多向度思维”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通讯员:张文梦刘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