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論文題目學年度指導教授
黃鼎元 論十字若望「黑夜」概念 90 關永中
吳相直 《周易》「因果」與「時位」關係的政治觀 90 曾春海
黃俊賓 對歐坎「消極直觀」之初探 90 高凌霞
王耀慶 維根斯坦「生活形式」之研究 90 陳文團
陳怡蘋 楚辭美學探微 90 劉千美
周芳如 《中庸》「誠」的研究 90 陳福濱
林素梅 走出倫理困境—重振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之「德性」觀 90 鄔昆如
謝青志 論韓非「富國強兵」思想及其現代意義 89 張家焌
龍霈輿 卡爾‧波柏開放社會觀念研究 89 陳文團
陳佩君 〈十大經〉中的黃帝與黃老之學研究 89 丁原植
陳美蓉 莊子真君思想研究 89 張家焌
戴立仁 荀子「天」論思想研究 89 陳福濱
潘玉愛 梁漱溟教育思想之研究 89 陳福濱
葉士豪 《論語》「學」之研究 89 曾昭旭
林漢駿 休謨《人性論》中的「根據於證明的推理」 89 陳文團
林子貴 蒯因的「整體論」與其數位化的實用性 89 丁原植
潘寧馨 《莊子》哲學思想研究 89 丁原植
黃玉麟 《莊子》中的人之研究 88 張家焌
朱福銘 安樂死的倫理向度 88 陳文團
鄭郁慧 《究竟一乘寶性論》如來藏思想之研究 88 李志夫
陳世賢 《成實論》「三心」思想之研究對於——「假名心」、「法心」、「空心」的解析 88 劉貴傑
陳德興 《黃帝內經》氣論思想之研究—兼論經、氣、神概念關係 88 陳福濱
張曉芬 王弼易學研究之《周易略例》分析 88 曾春海
黃德芳 卡爾˙柏波爾的三元世界理論 87 陳文團
柳桂粉 莊子〈逍遙遊〉中境界中〈絕對精神自由〉的研究 87 李振英
許 弘 維根斯坦的治療型哲學 87 丁福寧
徐舜彥 《莊子》道德觀之研究----以解構與重建為核心 87 葉海煙
高秋香 法眼文益思想研究 87 劉貴傑
張東文 霍布斯政治思想研究----由個體自由轉向集體宰制 87 洪鎌德
李孝康 杜威教育哲學道德論 87 李振英
何靜茹 契約與正義──論洛爾斯的兩個正義原則 87 陳文團
林哲民 《黃帝內經》氣論身體觀之研究 87 陳福濱
蘇嫈雰 荀子「禮」學研究—以性、心、學為基礎 87 黎建球
馬 耘 《管子》〈內業〉等四篇研究 87 丁原植
賈瑀鉉 臨濟禪法研究 87 劉貴傑
鄭喬閏 郎尼根《洞察》中之「認知者的自我肯定」 87 關永中
邸彥 《老子》之「道論」--以雙向進路之重建的嘗試 86 張家焌
楊冬吟 海德格論詩 86 劉千美
馬強 老子道德經「道」概念研究 86 丁原植
莊佳珣 維根斯坦的基本命題—邏輯常項的意義問題為何可以追溯到基本命題 86 丁福寧
陳美玲 論孟子的道德抉擇理論 86 葉海煙
黃信二 《禮記‧學記篇》教育哲學思想之研究 86 陳福濱
王毅文 楞嚴經心性思想研究—七處微心之特色 86 李開濟
許星媛 老子無為思想之研究 85 張家焌
林珮琪 老子「環境倫理」思想研究 85 張家焌
陳姿秀 人定律的形上基礎 85 王臣瑞
陳黎君 郭象哲學體系中「自然」概念之探義 85 曾春海
金永圭 老子的環境哲學 85 莊慶信
歐陽惠雯 莊子的德性論 85 張家焌
張國蕊 梅洛龐蒂的繪畫美學 85 石朝穎
彭文興 《道德經》的道論之研究 85 張家焌
林玫玲 希臘哲學家的「神」觀 85 李振英
陳美珠 海德格思想存有與時間的辯證 85 陸達誠
劉約崢 佛法實相研究--以若干大乘經典為主 84 黎建球
黃雅嫺 論傅科的倫理主體問題 84 陳文團
趙錦豪 維根斯坦早期思想中唯我論問題的試探 84 丁原植
呂依靜 周易之道德哲學研究 84 張家焌
林綠紅 論傅科之權力,知識與身體的關係 84 陳文團
林維焄 莊子的遊戲三昧 84 張家焌
曾秀瑜 論維根斯坦生活形式的概念 84 丁福寧
楊英珠 老子道論結構之探析 84 丁原植
林雅雯 拉岡之主體理論 84 沈清松
聶雅婷 莊子的觀照思想研究 84 張家焌
馬志忠 墨家哲學中「辯」思想探析 84 李賢中
盧建潤 莊子養生思想研究 84 張家焌
葉玲玲 馬庫色「愛欲與文明」一書之研究 84 陳文團
王志堅 吳經熊的法律哲學與其自然法思想 84 田默迪
李政達 亞里斯多德《論靈魂》之研究 84 黎建球
許鶴齡 六祖惠能思想研究 84 劉貴傑
蔡宛芬 試解析傅科之考古學方法 84 陳文團
吳玓瑾 老子政治思想研究 84 張家焌
李昌德 孔子思想中「天人」問題研究 84 丁原植
張國樑 論認知背景的理論 84 鄧育仁
陳文祥 盧卡奇「物化批判」之研究 84 洪鎌德
朴龍祚 龍樹;中論;之空思想探究 83 羅光
李茂榮 卡爾波柏社會科學的研究 83 陳文團
金權一 老子哲學之探究 83 張家焌
連小萍 王充生死觀之研究 83 陳福濱
蔡淑雯 論蒯因的本體論許諾及其相關問題 83 陳文秀
楊昌達 羅勃特‧諾錫克政治哲學中國家形成理論之研究 83 洪鎌德
羅學懿 專名與庫律基的因沿論 83 劉福增
林玫君 老子虛靜思想之研究 83 張家焌
崔慶龍 皮亞傑階段理論的教育哲學 83 陳文團
林芳蕙 亞里斯多德《尼高邁倫理學》之「靜觀生活」研究 83 鄔昆如
葉信源 台灣文化工業之研究 83 陳文團
李志成 韋伯論理性化與現代社會危機 83 陳文團
劉 祥 論「認識與真理」 83 王臣瑞
王玉華 王陽明致良知學說思想演化之研究 83 陳福濱
杜保環 先秦「道」「德」的形成與轉化--試論道家與儒家的道德觀 83 黎建球
陳伯榮 論傅科思想;性--主體;的問題 一個架構分析的嘗試 83 陳文團
沈清楷 海德格《形上學導論》中論「存有的限制」 83 丁原植
劉美惠 奧古斯丁愛觀研究 82 鄔昆如
吳克倫 墨子兼愛與耶穌博愛之比較 82 張振東
吳瑞珠 奧斯定《論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研究 82 王臣瑞
丁原璞 維根斯坦前期哲學研究 82 丁原植
黃秋韻 中庸的道德形上學 82 張家焌
林怡君 胡五峰心性哲學之研究 82 陳福濱
趙明淑 宗密思想初探 82 劉貴傑
李治華 《楞嚴經》哲學之研究 82 李志夫
傅玲玲 陸象山道德哲學研究 82 陳福濱
李慕蘭 保羅‧田立克之「存有」觀 82 陸達誠
蔡偉仁 莊子哲學研究--論名言的限制與真知的價值 81 張家焌
梁惠卿 董仲舒陰陽哲學研究 81 曾春海
劉子健 《周易》之「時」觀 81 羅光
潘永興 唯識論『八識說』的探討 81 羅光
陳曉郁 《論語》之「君子」概念研究 81 黎建球
楊愛蓮 從美學面向論尼采的權力意志 81 陳文團
戴秀玲 論吉爾茲之文化意識型態詮釋 81 陳文團
李載學 荀子的禮治思想與韓非子的法治思想之比較研究 81 張家焌
梁瑞祥 從認識能力的向度探討馬里旦的知識理論 81 鄔昆如
歐昭賜 朱熹心性論研究 81 黎建球
李淑子 《周易》之「時中」思想研究 81 高懷民
王超群 德勒茲與瓦達利《反依底帕斯》一書之研究 81 林春明
楊莉玲 陽明良知本體論的建立 81 曾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