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07 輔哲學術演講 何乏筆、蔣國芳(蔣三石):道與無道之間:藉由巴門尼德和老子探尋「道哲學」的可能
【江松樺先生講座】
【講題】道與無道之間:藉由巴門尼德和老子探尋「道哲學」的可能
【主講】何乏筆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蔣國芳 (水墨畫家蔣三石)
【主持】吳惠齡(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時間】2025/10/07(二) 10:00~12:00
【地點】輔仁大學文華樓LI410會議室
【地址】新北市新莊區中正路510號 (捷運輔大站1號出口)
【舉辦方式】實體會議
【主辦單位】輔仁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會
【協辦單位】中華傳統文化基金會江松樺先生講座
【摘要】
本講座的出發點在於巴門尼德和老子都觸及了「存在問題」(Seinsfrage)和「道問題」(Wegfrage)。兩者的不同在於:巴門尼德將道問題從屬於存在問題,而老子則將存在問題從屬於道問題。在巴門尼德的思想中,存在問題具有優先地位,他區分了存在之道與非存在之道。相反,在老子的思想中,道具有優先地位,使得道雙重化為無與有或無在(Ohnesein)與有在(Mitsein)(道的雙重性)。同時,存在與道之間具有結構上的對應關係:兩者既是一體的,又是雙重的。然而,巴門尼德警告人們不要走第三條道路(存在之道與非存在之道之間的道路),並將其視為錯誤的「無道」而予以排除。對老子而言,第三條道路反而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唯一可能的道路,將巴門尼德的「無道」反轉為可行之「有道」(無有之間來回往復之道)。換言之,老子對巴門尼德的三條道路進行了反轉,將存在的道路轉化為有在之道(Weg des Mitseins),將非存在之道轉化為無在之道(Weg des Ohneseins)。在本講座的第二部分,我們將探索,「跨文化道哲學」與當代水墨藝術的呼應關係及深層相遇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