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宇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效果的統一性 |
100 |
鄔昆如 |
黃德芳 |
卡爾‧波普論自由與民主 |
100 |
陳文團 |
黃 翔 |
《黃帝內經》「生」問題研究 |
100 |
丁原植 |
吳玓瑾 |
先秦道家思辨哲學之始源觀念研究 |
100 |
丁原植 |
巫穗雲 |
「氣」在魏晉「人物美」中的呈顯─「道、氣、象、物」之融通 |
100 |
尤煌傑 |
簡慧貞 |
王船山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反思與開展——以《讀四書大全說》為論 |
99 |
陳福濱 |
黃敏郎 |
《先秦儒家哲學諮商論》 |
99 |
黎建球 |
王涵青 |
陳確思想之開展與反思——以明清學術轉型問題為核心之探討 |
99 |
陳福濱 |
楊冀華 |
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仁」(識仁)之研究 |
99 |
黎建球 |
傅咨銘 |
對劉蕺山、方以智、王夫之生命實踐理論之研究-從道、器關係為論 |
99 |
陳福濱 |
古旻陞 |
論柏格森生命哲學中之美學 |
97 |
黎建球 |
陳德海 |
若望.董思高從神學人學的洞察來論自由 |
97 |
李振英、鄔昆如 |
阮才東 |
黎貴惇的儒學研究 |
96 |
李振英、陳文團 |
李韶堯 |
《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 |
96 |
陳福濱 |
施凱華 |
智者「中道圓頓」思想之研究 |
96 |
潘小慧 |
李治華 |
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 |
96 |
黎建球 |
周偉航 |
麥金泰的內在善概念 |
96 |
楊世雄 |
張勻翔 |
攝王於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構之意涵 |
96 |
潘小慧 |
何佳瑞 |
審美經驗中的自我—以《審美經驗現象學》一書為例 |
95 |
黎建球、尤煌傑 |
黃鼎元 |
論多瑪斯「默觀」觀念 |
95 |
關永中 |
林玫玲 |
先秦哲學「命論」思想之探究 |
95 |
陳福濱 |
劉美惠 |
孟子與多瑪斯德行思想比較研究 |
94 |
李振英 |
潘玉愛 |
王心齋與中晚明儒學的轉折—兼論道德自我與社會人倫的衝突與和諧 |
94 |
陳福濱 |
尤淑如 |
麥金泰爾之德行論研究 |
94 |
黎建球 |
聶雅婷 |
從「默觀」看東西文化交流與對話—十字若望與莊子的對談 |
94 |
關永中 |
蘇嫈雰 |
用哲學諮商方法論兩性關係 |
94 |
黎建球 |
鄭喬閏 |
郎尼根「洞察」與其哲學貫通之道:其基礎、整合、與發展 |
94 |
關永中 |
黃玉麟 |
《淮南子》「道」思想之研究 |
94 |
陳福濱 |
徐舜彥 |
《商君書》「法」思想之研究 |
94 |
陳福濱 |
陳文祥 |
洞察與知識的可能性—郎尼根之認知理論研究 |
93 |
柏殿宏、關永中 |
陳德興 |
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 |
93 |
陳福濱 |
王志堅 |
宗教對法律的影響:以吳經熊為例 |
93 |
黎建球 |
鍾隆琛 |
論孔子何以讚賞顏回—以幾個儒家評顏理論為線索 |
93 |
黎建球 |
陳美玲 |
劉蕺山道德抉擇論研究 |
92 |
葉海煙 |
吳瑞珠 |
多瑪斯論人的意志 |
92 |
黎建球 |
李玫芳 |
《管子》形上思想探究—以「道」「氣」「心」為主軸的構建 |
92 |
李振英 |
莊佳珣 |
隱喻的意義探析 |
92 |
沈清松 |
黃信二 |
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 |
91 |
陳福濱 |
許鶴齡 |
李二曲「體用全學」之研究 |
91 |
陳福濱 |
黃苓嵐 |
彌爾之多數原則的正義 |
91 |
陳文團 |
李政達 |
一個作為系統哲學起點的知識論—以汪斯坦博根的基本知識論文研究基點 |
91 |
黎建球 |
吳志鴻 |
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 |
91 |
陳福濱 |
陳曉郁 |
規範性與蒯因的自然化知識論 |
91 |
方萬全 |
高佳琪 |
韓非論「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 |
91 |
羅光、陳福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