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班
博士學位論文(111-115學年度)
- 詳細內容
- 博士班
- 發布時間 2023/08/24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賴淑芳 | 荀子的德性知識體系研究 | 112 | 潘小慧 |
陳靜姿 | 兒童哲學在《兒童權利公約》的作用 | 112 | 潘小慧 |
陸淑真 | The Dignity of Human Person: Interchange between Europe and China (Ming—Qing Matteo Ricci and Scholasticism: Saint Thomas Aquinas) | 112 | 尤煌傑 |
張國濱 | 《莊子》「氣論」思想之探究 | 112 | 陳福濱 |
鍾心豪 | 《孫子兵法》軍事倫理之研究 | 112 | 潘小慧 |
黃璽宇 | 以王守仁「心即理」論現今銷售導向下動畫、漫畫、遊戲(ACG)商業作品類型常見的道德議題 | 112 | 潘小慧 |
賈曼甯 | 從《莊子》的人觀論哲學諮商的超越 | 112 | 潘小慧 |
洪國元 | 警察倫理建構之研究—以中央警察大學校訓「誠」為起點 | 111 | 潘小慧 |
李昌瑜 | 《管子》治國思想之探究 | 111 | 陳福濱、傅玲玲 |
趙敏亨 | 從高達美詮釋學遊戲理論探討語言習得經驗—以華人英語學習困境為例 | 111 | 曾慶豹 |
侯南隆 | 心理治療的技術問題-以海德格技術哲學思想進行檢視 | 111 | 黎建球 |
林駿典 | 先秦儒家修養工夫論天人合德——以《論語》、《孟子》為據 | 111 | 潘小慧 |
博士學位論文(106-110學年度)
- 詳細內容
- 博士班
- 發布時間 2018/09/21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雅 恩 | Epistemology, Spirituality,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The Challenge of Rudolf Steiner | 110 | 何乏筆、邱建碩 |
王授民 | 分配正義的合理性—以羅爾斯與諾齊克為核心討論 | 110 | 潘小慧 |
陳素花 | 邵雍「真樂攻心」至「天人合一」之生命美學研究 | 110 | 尤煌傑 |
高浩容 | 自我與存有——論羅洛‧梅的存在心理治療 | 110 | 尤煌傑 |
薛彥桂 | 哈伯瑪斯自主性觀點的研究與批判 | 110 | 周明泉 |
林欣儀 | 從「想像」到「表現」—— 論科林伍德藝術哲學之「領會」 | 110 | 尤煌傑 |
趙銀城 | 聖多瑪斯論修習之德與神賦之德 | 110 | 潘小慧 |
戴宇光 | 論人類胚胎的道德地位──以多瑪斯的位格概念為基礎 | 109 | 黎建球 |
李惠美 | 論學用合一:基於札格澤博斯基德行理論的視角 | 109 | 黎建球 |
何萬福 | 馬里旦位格思想與愛和自由的關係性研究 | 109 | 黎建球 |
黃 睿 | 《莊子》教育哲學研究 | 109 | 潘小慧 |
王以嫻 | 論《孟子》及《莊子》中的理想人格與精神境界 | 109 | 陳福濱 |
黃玲鳳 | 《管子》政治哲學研究 | 109 | 陳福濱 |
馬樹林 | 「負責任的自由人」的生命實踐——彼得·杜拉克人學與哲學諮商 | 109 | 邱建碩、黎建球 |
藍啟文 | 《莊子》倫理學研究—以多瑪斯倫理學為線索 | 109 | 潘小慧 |
劉沐比 |
論趙雅博基本倫理學和特殊倫理學之串連 | 109 | 潘小慧 |
韋展勛 | 《墨子》道德哲學之研究 | 108 | 潘小慧 |
歐思鼎 | A Discourse on the Human Pers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仁」: A Perspective of Karol Wojtyla's (St John Paul II)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 | 108 | 曾慶豹 |
陳永寶 | 朱熹主敬倫理思想的歷史傳承與理論建構 | 108 | 潘小慧 |
馮美慧 | 論聖多瑪斯愛的思想與明清之際學者的詮釋 | 107 | 高凌霞 |
楊子昇 | 《論語》、《孟子》的德行涵養─以仁、義為進路 | 107 | 潘小慧 |
吳明峰 | 身體與社會:《莊子》身體觀研究 | 107 | 陳福濱 |
林怡玲 | 《孟子》「志氣論」的道德哲學 | 107 | 潘小慧 |
范家榮 | 先秦儒家論「情」思想之研究--以《論語》、〈性自命出〉、《孟子》、《荀子》為論 | 107 | 陳福濱 |
余淑娟 | 自然法的形上基礎 — 從「人作為天主的肖像」到「愛是法律的滿全」 | 107 | 潘小慧、金毓瑋 |
黃昭華 | 葉適《習學記言序目》中「總述講學大旨」道統論之研究 | 107 | 陳福濱 |
曾傳貴 | 《莊子》「致福」思想之探究 | 107 | 陳福濱 |
杜迺翔 | 三晉法家思想發展的哲學探析 | 106 | 丁原植 |
吳旭時 | 驚奇概念研究-從柏拉圖到亞理斯多德 | 106 | 尤煌傑 |
張偉萱 | 陳暘《樂書》音樂哲學之研究 | 106 | 尤煌傑 |
博士學位論文(101-105學年度)
- 詳細內容
- 博士班
- 發布時間 2014/08/06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陳若吟 | 生命與敘事的循環—呂格爾詮釋學與諮商方法之研究 | 105 | 黎建球、黃筱慧 |
林裕倉 | 夢與心靈意識結構之理論探析─以《莊子》、《唯識學》、容格之觀點為例 | 105 | 陳福濱、柏殿宏 |
劉佩容 | 奧古斯丁思想的歷程與CISA法結合之探討──以懺悔錄為例 | 105 | 黎建球 |
吳宜玲 | 達致交疊共識的可能性——羅爾斯與麥金泰爾正義觀之比較 | 105 | 潘小慧 |
戴立仁 | 思、孟思想研究 | 105 | 陳福濱 |
林宣佑 | 帛書《黃帝四經》之研究-以道、法、刑德等思想為論 | 105 | 陳福濱 |
殷正淯 | 孟、荀倫理思想之探源與比較 | 104 | 汪惠娟 |
林彥廷 | 王廷相「氣」論思想之探究 | 104 | 陳福濱 |
深川真樹 | 董仲舒思想與「儒家思想主流化」之關係研究 | 104 | 潘小慧 |
黃銘惇 | 人性的人—詮釋海德格的「此在」思想 | 103 | 潘小慧、曾慶豹 |
李佳馨 | 品味與存有─高達美人文概念之詮釋 | 103 | 黎建球 |
高毓智 | 當代哲學諮商的實踐研究 | 103 | 黎建球 |
黃偉銘 | 方以智「儒釋會通」思想研究 | 103 | 陳福濱 |
邸 彥 | 「德」、「道」觀念之溯源與定型考——以老子與孔子為核心 | 103 | 丁原植 |
陳瓊霞 | 先秦齊地法家的源流與思想之研究 | 102 | 丁原植 |
陳建南 | 沃格林:歷史哲學(歷史的二元同質之神秘引導) | 102 | 高凌霞 |
羅月美 | 論柏拉圖從神話到知識論的發展 | 102 | 黎建球 |
博士學位論文(62-70學年度)
- 詳細內容
- 博士班
- 發布時間 2012/08/09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丁原植 | 老莊哲學中「有」「無」問題之研究 | 69 | 羅光、蕭師毅 |
張家焌 | 海德格與老子的超越觀研究 | 69 | 蕭師毅、李振英 |
陳榮波 | 維根斯坦前後期思想之研究 | 68 | 錢志純 |
李 增 | 老莊「道」之研究 | 68 | 趙雅博、周紹賢 |
魏元珪 | 孟荀道德哲學之比較研究 | 68 | 黃公偉、李振英 |
楊茂秀 | 想像西方近代及當代知識論與心靈哲學之間 | 66 | 羅光 |
曾春海 | 王船山周易闡微 | 65 | 羅光 |
吳爽熹 | 陸王心學辨微 | 64 | 羅光 |
趙玲玲 | 先秦儒道兩家形上思想的研究 | 63 | 羅光、謝幼偉、吳 康 |
黃美貞 | 聖多瑪斯認識行為本體論闡微 | 62 | 羅光、錢志純、葛慕藺 |
薛保綸 | 墨子的人生哲學 | 62 | 羅光 |
博士學位論文(71-80學年度)
- 詳細內容
- 博士班
- 發布時間 2012/08/09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李尚鮮 | 恆渠哲學思想「氣」之研究 | 80 | 羅光 |
陳錦鴻 | 論康德哲學中的實體與自我 | 80 | 李振英 |
林麗珊 | 漢娜‧亞蓮特的政治行動論 | 80 | 李振英 |
劉哲浩 | 周海門哲學思想研究 | 80 | 羅光 |
王聰智 | 生命哲學的科學初探 | 80 | 羅光 |
汪惠娟 | 羅光生命哲學之研究 | 79 | 羅光 |
李賢中 | 先秦名家「名實」思想探析 | 79 | 李振英 |
劉仲容 | 多瑪斯形上學專題研究--「潛能與實現」原理及其應用 | 79 | 李振英 |
崔知泰 | 由朱熹形上結構解析其心性論 | 79 | 羅光 |
陳明仁 | 先秦儒家價值思想中天人觀念的演變 | 79 | 羅光 |
趙鏡中 | 儒家「環境倫理」思想研究 | 79 | 羅光 |
鄧玉祥 | 胡適思想研究 | 79 | 羅光 |
黃筱慧 | 論文本詮釋一呂格爾詮釋理論研究 | 79 | 李振英、陳文團 |
林天河 | 聖多瑪期倫理思想之研究:「 善 」、「 對 」與正義 | 79 | 錢志純 |
潘小慧 | 論人類道德實踐的基本結構--析論先秦儒家與多瑪斯哲學 | 78 | 黎建球 |
周景勳 | 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 | 78 | 羅光、嚴靈峰 |
高在旭 | 戴東原哲學析評 | 78 | 羅光 |
尤煌傑 | 克羅采美學思想研究 | 77 | 李振英 |
尉遲淦 | 公孫龍思想的理解與批判 | 77 | 李振英 |
葉海煙 | 莊子生命哲學研究 | 77 | 羅光 |
金承炫 | 元代「北許南吳」理學思想研究—附論它對高麗理學的影響 | 76 | 羅光 |
鈕則誠 | 宇宙與人生-巴柏的存在哲學 | 76 | 武長德 |
任金子 | 老子「聖人之道」研究 | 75 | 嚴靈峰 |
朴正根 | 易經之人生哲學研究 | 75 | 羅光 |
金白鉉 | 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 | 74 | 嚴靈峰 |
金炳釆 | 先秦儒家哲學的道德意識研究 | 74 | 羅光 |
黃 藿 | 雅斯培的超越思想研究 | 74 | 項退結、李振英 |
黎建球 | 人生哲學的形上基礎 | 73 | 羅光、錢志純 |
黃維潤 | 中西哲學論惡之比較研究 | 72 | 羅光、錢志純、黃美貞 |
陳榮華 | 胡賽爾自我學研究—從笛卡爾的「我思」到胡賽爾的意識 | 71 | 鄔昆如 |
李匡郎 | 春秋大義研究-道德史觀之探討 | 71 | 羅光 |
博士學位論文(81-90學年度)
- 詳細內容
- 博士班
- 發布時間 2012/08/09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潘小雪 | 梅洛龐蒂身體美學在學校藝術教育的應用 | 90 | 李振英 |
呂凱文 | 初期佛教「緣起」概念析論:緣起與《雜阿含》「雜音誦」諸相應概念之交涉 | 90 | 釋惠敏 |
王玉華 | 清代春秋公羊學之研究 | 89 | 陳福濱 |
蕭永倫 | 羅光與中西哲學的會通 | 89 | 李振英 |
宮高德 | 馬里旦人文主義思想研究 | 89 | 李振英 |
傅玲玲 | 陳白沙心學之研究 | 89 | 陳福濱 |
黃秋韻 | 先秦儒家道德基礎之研究—兼論「惡」的問題 | 89 | 李振英 |
蔡淑麗 | 卡爾.拉內之形上學人類學裡神的定位探微 | 88 | 陳文團 |
曹秀明 | 多瑪斯倫理哲學研究 | 87 | 張振東、趙玲玲 |
楊斐芬 | 朱子成德思想之研究 | 87 | 李振英 |
毛忠民 | 莊子氣論思想研究 | 86 | 李振英 |
陳振崑 | 唐君毅的儒教理論之研究—由宗教意識與道德意識之分辨論人文宗教是否可能 | 86 | 黎建球 |
王惠雯 | 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 | 86 | 蕭金松 |
陳莉玲 | 莊子哲學「物」概念研究 | 85 | 李振英 |
趙明淑 | 象山與宗密「存有根源」思想之比較研究—以「心即理」與「一心法界」為例 | 85 | 黎建球、劉貴傑 |
梁瑞祥 | 論馬里旦知識等級說的融合問題 | 85 | 鄔昆如 |
張昭珮 | 莊子一書中的「真人」研究 | 85 | 羅光 |
鄭榮洲 | 《老子》類烏托邦之研究—兼評唯物化約觀點解老之貧困 | 85 | 陳文團 |
洪櫻芬 | 人的實現—論亞斯培「存在」的實現與孟子「人性」的實現 | 85 | 李振英 |
郭文振 | 勞動倫理之研究 | 84 | 李振英 |
朴龍模 | 朱熹「理氣」哲學思想之研究 | 84 | 羅光 |
朱敬武 | 章學誠歷史、文化哲學研究 | 84 | 李振英 |
蔡維民 | 批判理論與台灣民間信仰研究 | 84 | 陳文團 |
郭梨華 | 王弼哲學中「自然--名教」問題之探析 | 83 | 李振英 |
洪翠娥 | 康德美學理論 | 83 | 李振英 |
劉秋固 | 莊子的人學與超個人心理學 | 83 | 黎建球 |
呂健吉 | 由杜威教育哲學論傳播效果 | 83 | 張振東 |
袁信愛 | 先秦人學研究 | 82 | 項退結 |
蕭宏恩 | 孔子之言「天」之問題 -- 超驗方法與「天」 | 82 | 陳文團 |
袁長瑞 | 以基本結構分析法研讀《中庸》:對中國哲學方法論的一個嘗試 | 82 | 項退結 |
李開濟 | 宋代大慧宗杲禪思想研究 | 81 | 李振英 |
莊慶信 | 中國哲學中「地」哲學的演變—兼論其環境哲學涵義 | 81 | 項退結 |
尹任圭 | 易經之[生生]思想研究 | 81 | 羅光 |
高凌霞 | 知識統一與形上學的起點 | 81 | 黃美貞 |
劉文郎 | 荀子人性論之學理基礎研究 | 81 | 李振英 |
博士學位論文(91-100學年度)
- 詳細內容
- 博士班
- 發布時間 2012/08/09
研究生 | 論文題目 | 學年度 | 指導教授 |
陳俊宇 | 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哲學理論效果的統一性 | 100 | 鄔昆如 |
黃德芳 | 卡爾‧波普論自由與民主 | 100 | 陳文團 |
黃 翔 | 《黃帝內經》「生」問題研究 | 100 | 丁原植 |
吳玓瑾 | 先秦道家思辨哲學之始源觀念研究 | 100 | 丁原植 |
巫穗雲 | 「氣」在魏晉「人物美」中的呈顯─「道、氣、象、物」之融通 | 100 | 尤煌傑 |
簡慧貞 | 王船山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反思與開展——以《讀四書大全說》為論 | 99 | 陳福濱 |
黃敏郎 | 《先秦儒家哲學諮商論》 | 99 | 黎建球 |
王涵青 | 陳確思想之開展與反思——以明清學術轉型問題為核心之探討 | 99 | 陳福濱 |
楊冀華 | 孔子的生命哲學原理「仁」(識仁)之研究 | 99 | 黎建球 |
傅咨銘 | 對劉蕺山、方以智、王夫之生命實踐理論之研究-從道、器關係為論 | 99 | 陳福濱 |
古旻陞 | 論柏格森生命哲學中之美學 | 97 | 黎建球 |
陳德海 | 若望.董思高從神學人學的洞察來論自由 | 97 | 李振英、鄔昆如 |
阮才東 | 黎貴惇的儒學研究 | 96 | 李振英、陳文團 |
李韶堯 | 《黃帝內經》氣化宇宙論思想研究 | 96 | 陳福濱 |
施凱華 | 智者「中道圓頓」思想之研究 | 96 | 潘小慧 |
李治華 | 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 | 96 | 黎建球 |
周偉航 | 麥金泰的內在善概念 | 96 | 楊世雄 |
張勻翔 | 攝王於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構之意涵 | 96 | 潘小慧 |
何佳瑞 | 審美經驗中的自我—以《審美經驗現象學》一書為例 | 95 | 黎建球、尤煌傑 |
黃鼎元 | 論多瑪斯「默觀」觀念 | 95 | 關永中 |
林玫玲 | 先秦哲學「命論」思想之探究 | 95 | 陳福濱 |
劉美惠 | 孟子與多瑪斯德行思想比較研究 | 94 | 李振英 |
潘玉愛 | 王心齋與中晚明儒學的轉折—兼論道德自我與社會人倫的衝突與和諧 | 94 | 陳福濱 |
尤淑如 | 麥金泰爾之德行論研究 | 94 | 黎建球 |
聶雅婷 | 從「默觀」看東西文化交流與對話—十字若望與莊子的對談 | 94 | 關永中 |
蘇嫈雰 | 用哲學諮商方法論兩性關係 | 94 | 黎建球 |
鄭喬閏 | 郎尼根「洞察」與其哲學貫通之道:其基礎、整合、與發展 | 94 | 關永中 |
黃玉麟 | 《淮南子》「道」思想之研究 | 94 | 陳福濱 |
徐舜彥 | 《商君書》「法」思想之研究 | 94 | 陳福濱 |
陳文祥 | 洞察與知識的可能性—郎尼根之認知理論研究 | 93 | 柏殿宏、關永中 |
陳德興 | 兩漢氣化宇宙論之研究 | 93 | 陳福濱 |
王志堅 | 宗教對法律的影響:以吳經熊為例 | 93 | 黎建球 |
鍾隆琛 | 論孔子何以讚賞顏回—以幾個儒家評顏理論為線索 | 93 | 黎建球 |
陳美玲 | 劉蕺山道德抉擇論研究 | 92 | 葉海煙 |
吳瑞珠 | 多瑪斯論人的意志 | 92 | 黎建球 |
李玫芳 | 《管子》形上思想探究—以「道」「氣」「心」為主軸的構建 | 92 | 李振英 |
莊佳珣 | 隱喻的意義探析 | 92 | 沈清松 |
黃信二 | 王陽明「致良知」方法論 | 91 | 陳福濱 |
許鶴齡 | 李二曲「體用全學」之研究 | 91 | 陳福濱 |
黃苓嵐 | 彌爾之多數原則的正義 | 91 | 陳文團 |
李政達 | 一個作為系統哲學起點的知識論—以汪斯坦博根的基本知識論文研究基點 | 91 | 黎建球 |
吳志鴻 | 兩漢哲學中宇宙論思想之研究 | 91 | 陳福濱 |
陳曉郁 | 規範性與蒯因的自然化知識論 | 91 | 方萬全 |
高佳琪 | 韓非論「法」思想之哲學基礎及其意義 | 91 | 羅光、陳福濱 |